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全球新动态:复旦大学与阿里云联手打造科研“超级计算机”,王坚:圆梦了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3-06-28 12:58:42

6月27日,复旦上线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这台科研“超级计算机”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共同打造,以公共云模式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也领先于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资料图】

“当下,很多研究都依赖于计算,但即便在美国,高校也不具备今天很多企业所具有的研究计算平台。很多国际知名高校还停留在用大型机或者个人PC做研究的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当天CFFF平台启动仪式后的采访中指出,这不是选择什么云计算部署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对计算的认识。回忆起2008年刚创办阿里云时,王坚在高校演讲中曾表达过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得起超算,15年后,CFFF平台的上线,终于让这一愿望落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正式上线

据介绍,CFFF平台由面向多学科融合创新的AI for Science智能计算集群“切问”一号和面向高精尖研究的专用高性能计算集群“近思”一号两部分组成——借助阿里云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异构算力融合调度技术、分级存储技术、AI与大数据一体化技术,连成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计算机”。其名字也延续了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王坚看来,CFFF平台在公共云上部署,对于高校建设科研计算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学校能拥有和企业一样的算力基础设施,公共云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公共云在开放的同时保证安全,而这样一个新型的大科学装置,其运维必须借助公共资源,才能高效低成本地完成。

据悉,CFFF平台从开始建设的第一天起,就收到了来自复旦不同院系的多种研究需求,不仅涵盖生命科学、大气科学、材料科学领域,也包括金融系统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上的云原生与低代码工程化AI开发平台,进一步降低了AI与科研融合的门槛。

目前,CFFF平台上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已经诞生,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李昊团队近期发布了45亿参数量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预测效果在公开数据集上首次达到业界公认的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平均水平,并将预测速度从原来的小时级缩短到了3秒内。

这也是CFFF平台上孕育出的第一个大模型。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复旦希望基于CFFF平台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学大模型,例如生命科学大模型、材料科学大模型、大气科学大模型、集成电路大模型等。未来,CFFF平台还将持续扩大其算力规模,并向复旦校外的科研机构、高校、医院、高科技企业等开放。

当天,面向全球科研人员的首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也宣布正式启动,大赛设置生命科学、量子化学等五大赛道,CFFF平台将为参赛队伍提供免费训练算力,并以更普惠的算力长期支持部分科研项目。

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AI for Science发展

AI时代加速来临,人工智能技术能为科学发展做什么?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面对ChatGPT引发的广泛讨论,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环境中赢得主动,在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是时代给予高校的命题。高校有责任在“AI时代”为科学理念的普及、科学应用的拓展、科学伦理的探讨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使得更多群体、更多领域共享“AI时代”的红利。

王坚以科学范式演变为切入点,认为随着大数据资源的不断增长,需要求解的科学问题日益复杂,引发了对于科学研究“第五范式”的探索,即在数据范式的基础上,引入智能技术,强调人的决策机制与数据分析的融合,将数据科学和计算智能有效结合起来。王坚表示,高校要想在其中发挥作用,必须借助范式变革推进科研组织模式的迭代更新,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激发创新突破,同时,还要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应用场景,持续推进“AI时代”的应用普及和覆盖群体。

当天,复旦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电信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将在产、学、研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稳定校企合作新格局,共同促进AI for Science从原始创新到应用落地的全链路发展。

金力表示,企业与高校应该联手开展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实现双向赋能。据介绍,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阿里巴巴将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展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支持复旦大学培训AI for Science融合创新计算平台的应用能力,同时开展青年学者、科研人员的产业交流与培训,实现产学研协同共育,并深化双方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

此外基于复旦大学在基础学科的深厚积累和阿里巴巴在大模型计算领域的平台化优势和高质量算力上的工程能力,未来双方还将在大模型底层能力上进一步探索AI for Science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大气科学等多个科研领域应用中的核心技术能力,进行模型合作、数据合作、联合攻关。

南都记者 马宁宁 实习生 魏珊珊 发自上海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